
11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空间多相流与相变传热前沿与技术应用战略研究研讨会在古都西安开幕。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理化所,航天一院、航天五院、航天八院等国内航天领域顶尖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总师、知名专家与学者,围绕空间多相流与相变传热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挑战与发展路径展开深入交流与战略研讨。
中国科学院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载人航天工程科学首席专家顾逸东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别朝红,中国科学院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空间应用系统总师吕从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刘国宁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师苗建印研究员参会。会议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魏进家教授主持。

别朝红在致辞中指出,空间多相流与相变传热作为支撑航天工程、先进能源等国家战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的推进与突破。本次研讨会聚焦空间环境下的多相流动与相变传热机理、技术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凝练核心科学问题,规划中长期发展路径,为我国在这一关键领域的科研布局与战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她期待通过本次会议的深入交流,能够进一步梳理空间多相流与相变传热领域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明确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在航天热控、能源管理等“卡脖子”技术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顾逸东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迈向更深远、更常态化的在轨应用阶段。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其高效、稳定运行,离不开先进热控与能源管理的支撑。多相流与相变传热,正是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物理过程,其研究深度直接关系到未来空间探索的广度与深度。本次研讨会,旨在从在轨实验的宝贵数据与工程实践中凝练真问题,从战略高度谋划新方向。希望与会人员畅所欲言、碰撞思想,共同为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贡献基础研究的坚实力量。

上午的会议重点进行了空间站多相流与相变在轨实施项目年度总结评估会。该环节由评审专家组对六个在轨实施项目进行深入评估,专家组由顾逸东院士、吕从民总师、刘国宁副总师等多位航天领域资深专家组成。东南大学陈振乾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魏进家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赵建福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马学虎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刘秋生研究员分别就空间冷凝过程强化、沸腾换热机理、池沸腾传热重力标度规律、微重力凝液特性与传热技术、空间蒸发相变与推进剂流体输运等方向作了专题汇报。专家围绕项目进展、技术难点与应用前景进行了严谨评审与热烈讨论,为空间站相关实验与技术的优化与深化提供了重要指导。





下午会议进入战略研讨阶段。航天五院苗建印总师、航天一院艾立强高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富庆飞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魏进家教授先后作主题报告,内容涵盖航天器热控制技术、低温推进剂管理、空间能源利用中的多相流问题,以及本领域的总体战略研究方向。在随后的集中研讨中,与会专家围绕空间多相流与相变传热的核心挑战、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与科研合作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旨在凝聚战略共识,为我国该领域的中长期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吕从民作会议总结,他指出,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为我们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的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平台。特别是在空间多相流与相变传热领域,目前已取得了一批扎实的、具有亮点的实验成果。他呼吁大家强化协同攻关,共同谋划和推动一些能够解决重大需求、引领学科发展的大项目、新方向,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我国在空间多相流与相变传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通过高水平的评估与战略研讨,为未来技术攻关与工程应用指明了方向,对提升我国空间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